2024年,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巴西因创纪录暴雨引发山体滑坡,印度热浪温度突破50℃,中国南方经历高温干旱与北方洪涝灾害的对比,均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。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(COP29)聚焦“气候融资与发展中国家权益”,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气候行动的重视。同时,中国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细则,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。
在自然地理的考点中,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推动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,极端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也成为考生需要掌握的知识。人文地理方面,低碳城市建设的措施如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优化,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。此外,农业适应性调整,比如抗旱作物推广和灌溉技术升级,也在不断推进。
针对2024年的高考真题,综合题分析了印度热浪的成因,并提出了城市防灾规划建议,图表题则要求根据全球CO₂浓度变化曲线推测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,反映出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与分析能力。
区域发展战略与重大工程方面,雄安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“智慧城市”试点,以及白洋淀湿地修复对京津冀生态屏障的意义,都是当前国内的热点话题。同时,长江经济带的“十年禁渔”成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,以及沪渝蓉高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,均是考生需要关注的内容。
国际热点中,“一带一路”的新进展如中吉乌铁路开工,以及印尼雅万高铁通车对东南亚交通网的辐射效应,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此外,北极开发中的俄罗斯北极LNG项目与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,展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向。
在能源转型与绿色经济方面,中国新能源的突破尤为显著,2024年风光发电量占比首次超过煤电,青海“盐湖提锂”技术的升级助力全球锂电池供应链的发展。全球能源博弈中,欧洲能源危机后加速氢能战略布局,以及OPEC+减产协议对国际油价的影响,都是考生需要掌握的重点。
生态保护与资源冲突方面,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的启动以及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的成效评估,展示了中国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努力。水资源争端如尼罗河复兴大坝引发的埃塞俄比亚-埃及矛盾,以及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问题,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。
人口与城市化的新趋势同样不可忽视,2024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负增长,老龄化率突破20%,并出现了“反向春运”现象。全球范围内,印度的人口红利与就业压力,以及日本“数字游民”政策吸引远程工作者的现象,都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。
科技与地理前沿方面,中国在航天与遥感领域取得的成就,如嫦娥七号月球南极采样返回任务,展示了科技发展的新高度。同时,数字技术如AI在气候模型预测中的潜力与局限,以及元宇宙技术在城市规划仿真中的应用,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地缘政治与全球经济方面,俄乌冲突对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,以及欧盟能源转型的加速,都是考生需要了解的热点地区。此外,金砖扩员后的能源合作前景,以及RCEP生效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中国的关税变化,都是全球经济互动的重要表现。
总的来说,2025高考地理的热点问题集中在气候变化、区域发展、能源转型等多个方面,考生应加强对这些领域的理解与分析,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。讨论话题:你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,个人和社会应该如何共同努力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k8凯发官网